首页 走进一中 党群工作 德育家园 教学教研 平安校园 年级工作 校友天地 数字一中 信息公开
欢迎您访问舒城一中!  
老年天地
教代会
师德建设
工会活动
老年天地
校务公开
老年天地 当前位置〉>>  首页 >> 党群工作 >> 教工之家 >> 老年天地
花甲老人母校情
字体大小 [大]   [中]   [小]
2010-11-10   点击数:11506   来源:   撰稿人:退休教师方金应


作者简介:方金应,男,1944年2月8日生,舒城县桃溪镇人。1956——1959在舒城第一初级中学读书,1959——1962在舒城师范读书,1966年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。1968——1976先后在霍山县单龙寺中学、舒城县南港中学担任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工作。1976年12月——2004年4月在舒城一中任高中语文教师,先后担任五届班主任和十届语文教学。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93年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,2004年退休。退休之后,整理个人生活和工作资料,编著回忆性散文集《风雨人生》,16万字。业余爱好:音乐、写作、下棋、钓鱼。
    一   3年求学,母校决定了我的未来
    舒城一中的前身是舒城第一初级中学,她是我的母校。
    1956年我12岁,怀揣“舒城第一初级中学”的录取通知书,第一次来到县城,第一次踏进中学的大门。
    当时学校设施非常简陋。一座两层8教室的教学楼、一座两层32间房间的办公楼、四栋平房(学生宿舍),一栋厨房,一座草顶的大礼堂,分散在遍地坟冢的荒滩上。没有电,没有自来水。我们班住在东平房宿舍里,门前坟冢连片,夜里起来小解,不时还看到坟冢上一跳一跳的蓝绿色“鬼火”。起初我们都害怕,后来老师给我们解释,那不是“鬼火”,而是死人骨头化成的磷在夜晚发出的光。听了老师的解释,我们胆子大了,有时还邀集三五个同学主动去捉“鬼火”。学校给了我们知识,给了我们力量。在不知不觉中,学校培育了我们,我们改造了学校。
    回忆学校的生活,紧张有序,丰富多彩。
    早晨,当天空还布满星星的时候,“当、当、当”的起床钟声,就把我们从梦中敲醒。我们就急匆匆地跑到水锅房舀水洗脸,又急匆匆地奔到操场上做操。接后是半个小时的早自习,然后是早餐。上午4节课,下午2节课,2节课外活动。课外活动每周集中安排两次:一次劳动,一次文娱活动。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植树种草,开辟花园,填沟平坟。一学期过去了,校园面貌小有改观。目睹校园的变化,一花一草,一树一木,都浸透了同学们的汗水和感情。每天晚饭后,男生、女生,三三两两,有的到学校周边的农村小道散步,有的则端着脸盆到校门南面的小河里洗衣服。小河宽丈余,砂石河床,水深尺余,清澈见底,水流潺潺,锦鳞游动。小河洗衣,真是惬意极了。(此河现在荡然无存)
    一天的安排,虽然紧张但充满着欢乐。上课时同学们聚精会神,不存在相互干扰,下课时则笑语欢腾、歌声四起。口琴声、笛子声、二胡声从各班教室飘出,当然也少不了年轻人的追逐打闹。班级文娱活动,每周有一次集体舞,地点就在本班花园(每班有一个花园,内种奇花异草,每当鲜花开放季节,真正是百花争艳,姹紫嫣红),每学期有一次文艺演出,地点在本班教室。学校一学年举办一次体育运动会,国庆节或元旦,通常要举行一次文艺演出,各班出节目,地点在学校大礼堂。有一次校乐队演奏民乐合奏《金蛇狂舞》,欢腾热烈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
    一中三年求学,对我影响极深,决定了我的未来。
    一是培养了我对数学的爱好。在三年学习中,我遇到了几位优秀的数学老师,他们是代数老师王先知、陈衡斌,几何老师张正刚、叶守信。他们循循善诱,步步启发,讲到哪,我懂到哪,每次考试,我的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。我感谢母校,感谢教授我知识的几位老师。凭着优秀的数学成绩,初三毕业后,我顺利地考入舒城师范,在师范又凭着优异的数学成绩,学校推荐我上了大学。可以说,没有一中对我的培养,就没有我的今天。
    二是培养了我对音乐的爱好。我的音乐老师是张道义。他不仅有一个好嗓子,而且有独到的教学技巧。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,他让我们掌握了一般简谱和五线谱知识,我们能看着简谱唱歌。自从看了《金蛇狂舞》节目后,我对胡琴、笛子简直入了迷。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,我决心自制二胡。星期天,我到县养马场(旧址即今日的种子公司)去收集马尾毛,每次能捡到四五根,准备做琴弓,到舒席厂去收集竹纸做笛膜。我还在家乡稻田里打了一条乌公蛇,剥皮制作琴皮。用自制的二胡练习了一年,到了初三,我被校乐队吸收去了,乐队发给我一把真二胡,我狂喜之极,全神练习,当年还在县电影院为学校文艺演出伴奏。学校教给我的乐器知识,至今还有用处。我退休在家,无事时拉拉二胡,吹吹笛子,自娱自乐,虽不好听,但却乐在其中。
    三是决定了我的终身职业——人民教师。
    三年求学,历经磨难,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,交不起每月六元六角的伙食费,我在校多次被停伙,不得不多次离校回家,学习和情绪多次受到影响。我深深地体会到金钱对我是多么重要。三年初中给我的教训是,我再也不能读自费的普通高中了,所以在中考志愿里,我一个普通高中都未填,我必须要读免费的中专,三年后工作,挣钱养家。
    报考什么中专呢?三年求学,使我对教师的职业情有独钟。我总觉得教师是那样的高尚:在课堂上,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老师,学生们想从老师那里获得无尽的知识,老师简直就是神。在校外,我们遇见老师要立定敬礼,老师是那样的伟大。再说,老师的经济待遇很好,在干部月工资普遍都是二三十元的年代,我的班主任老师当年的月工资就有五十七元,可买一百斤猪肉啊,简直不敢想象。基于这些原因,中考填志愿时,我毫不犹豫地填了舒城师范,结果如愿以偿,我的终身职业就这样决定了。
    1959年7月,我离开了生活三年的舒城第一初级中学,留下的是一幕幕美好的回忆。
    以下是离开母校时拍的毕业照,上面有母校的钢印
 
    二  28年服务,为母校建设添砖加瓦
    17年后,1976年12月,我奉令到舒城一中任教。
    踏进校园,感到无比的亲切,无比的熟悉。17年过去了,校园变化不大,两栋橙色瓦顶的老楼显得有点苍老,道路依旧坑坑洼洼,稍有变化的是铲平了连片的坟冢,多盖了几栋平房。看到眼前的校园,心中不免有点酸楚:母校啊,时间过了17年,可你的变化太小了,发展太慢了。我来到当年初三(3)班教室,找到了我的座位,课桌椅都换了,可是却不如当年的三K桌椅舒适方便。我也曾留心寻找我当年载种的那棵树,可惜没有找到。到校一个礼拜后,我主动请缨,领导安排我担任高中语文教学,一干就是28年。28年来,我先后担任五届高中班主任,十届高中语文教学,直接教授的学生有一千多人。我知道自己的水平不高,但“认真”二字从来未丢,尽自己的最大努力,兢兢业业,力争把工作做好,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。自1980年以来,先后18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表彰,现将有关情况叙述如下:
    1、1980年获地区级先进班主任称号,论文《关于后进班级的转化》在六安地区班主任工作座谈会上交流。县教委发文通报。
    2、1983年获县级应届文科高考语文平均分第三名,县教委发荣誉证书。
    3、1988年获县级历届理科高考语文平均分第三名,县教委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4、1988年获六安地区先进班主任称号,县教委发文通报。
    5、1989年获县级先进工作者称号,县政府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6、1990年获县级历届理科高考语文人均成绩第三名,县教委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7、1991年获县级应届理科语文高考成绩第三名,县教委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8、1991年获校级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    9、1992年,论文《语文高考试题的弊端及其副作用》获地区级论文评比一等奖,发表在《中学教育论文集》上(山西联大出版社出版),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10、1993年获县级应届理科语文高考综合成绩第二名, 县教委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11、1996年获县级应届高中毕业语文会考第一名,县教委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12、1996年获县级应届理科高考语文第一名,县教委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13、1998年,获县级应届理科高考语文综合成绩第一名,县教委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14、1998年论文《对中学语文教材的质疑与补正》获《中国中等教育论文集》评比一等奖,《语文教学》杂志社授荣誉证书。并结集出版(珠海出版社)。
    15、2000年获校级年终考核优秀等级,县人事局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16、2000年论文《对中学语文教材的质疑与补正》获四川科学院主编的大型文集《新世纪的思索》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,结集出版(新疆人民出版社),授荣誉证书,并应邀至成都出席论文授奖和研讨会。
    17、2001年论文《论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突破》获六安市论文评比三等奖,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18、2001年论文《论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突破》获“全国基础教育秋季论文评比”二等奖,授荣誉证书。
    二十八年的服务,等于是为母校建设挑了二十八筐土;十八次表彰等于是为母校建设奉献了十八块砖瓦。我为自己能为母校建设出力流汗而感到高兴。可喜的是,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自1990年以后,母校的发展突飞猛进,到了2000年之后,母校的变化,更是日新月异。当年我入学时,学校只有九个班学生,现在已发展至六十多班了。当年的破破烂烂已一扫而空,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所崭新的现代化的示范高中。我为此而欣喜,预祝母校今后更加灿烂辉煌。
    2004年,我退休了。回首一中经历,感慨万千:疲劳感,辛酸感,幸福感,应有尽有。当时写下两首小诗,以表心志。

一  退休之时
春风满面笑盈盈,问君何以喜在心?
雨雪风霜全部了,春夏秋冬一身轻。
回首往事情犹在,放眼未来景亦新。
花甲之年已来到,笑迎人生又一春。
二  一中回首
一中回首  风雨情怀  传道授业  二十八载
寒来暑往  青丝变白  早起晚睡  志在育才
专心教学  复读应届  学生逾千  天南地北
立志教书  终身未衰  时刻不忘  责在吾侪
 同事交往  真诚相待  获奖十八  算是交差

附部分获奖证书


Copyright ©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舒城一中 皖ICP备05004210号
建议使用IE6.0以上浏览器、分辨率800*600浏览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
c_1_msg